在线办公

期刊检索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期刊列表

标题: 作者:   关键词:    
  • 论司登得的晚清北京俗曲英译
  • [摘要]司登得是将北京俗曲译介到西方世界的先驱,所译两部俗曲集在英国出版后 收获颇多赞誉,近年来也逐渐引起中外学界关注。在其多重身份的共同驱动下,司登得选译了 丰富多样的北京俗曲,向西方读者展示晚清北京社会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。司登得基于对读者 阅读体验和传播效果的考虑,并且受维多利亚时代诗风的影响,追求以诗译曲,其英译本表现 出较高的自由度。他以“策略杂糅”的方式,在译文中留下了明显的“意志性”行为痕迹。
  • 汪方芳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5(41):0-0  共有 137 人次浏览
  • 借镜和再创 ——论大调曲子对子弟书《露泪缘》的移植和改编
  • [摘要]现存河南南阳大调曲子《红楼梦》曲目有 14 篇改编自韩小窗的子弟书《露泪 缘》,可见《露泪缘》对《红楼梦》传播的重要中介作用。大调曲子艺人根据曲牌词格和情感抒发 的需要改编《露泪缘》,这种再创作体现了大调曲子的艺术特色。大调曲子的改编建立在受众对 《红楼梦》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,反映了《红楼梦》民间传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。
  • 王文君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5(41):0-0  共有 97 人次浏览
  • 文体正变与辨体破体:元好问的文体观念论析
  • [摘要]以《论诗三十首》为总纲,元好问的文体观念丰富而自成体系,包括不以绳墨自 拘的文体正变观、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论及其以词为诗与以文为诗的破体论等。元好问的文体 观念受到宋代苏轼、黄庭坚、朱熹等人的影响,并与金代王若虚、刘祁及元代郝经、潘昂霄等人的 文体观念有相通之处。这反映出宋金元文体观念的互相渗透,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影响。
  • 任竞泽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5(41):0-0  共有 116 人次浏览
  • 论释来复交往题咏中的文化认同及其书写意义 ——以《澹游集》为考察...
  • [摘要]《澹游集》是诗僧来复编撰的唱和、题咏总集,题咏者不乏虞集、欧阳玄、宋濂、 月鲁不花、笃烈图、金哈剌等多族文人,可视为编者的交往叙事和多元文本的聚合。来复的“澹 游”表现出多族交融的文化认同和士大夫式的入世关怀,以及鼓吹“脱去空寂”的“大雅之音”。 此种雅音经历了明初的政治变奏后被意外地按下了休止符。
  • 杨遇青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5(41):0-0  共有 112 人次浏览
  • 交游与互融:元代多族文人的“莲社”书写
  • [摘要]元代多族文人吟咏“莲社”的诗文创作活动,突破了原本仅为展现三教和谐的 局限,赋予了相关故事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。他们以之为典型,自觉树立文人品格及交游典范, 体现了元代不同文人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导向。他们倡导“略迹取心”,调和差异,积极推动交 游之道和社会风气的改善,促进文人交流与文化融合,是元代文坛多元一体格局和多族文人交 往及交流的又一重要例证。
  • 王亚伟 魏永贵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5(41):0-0  共有 125 人次浏览
  • 明代云南木氏土司碑刻中的报国情怀
  • [摘要]明代,以“知诗书、好礼、守义”闻名于世的云南丽江木氏土司中,有一批专以 创作汉文诗词为代表的文人群体,成为明清土司文学的杰出代表。在木氏土司汉文文学作品 中,碑刻之作集中反映了木氏土司诚心报国、功勋报国和世代报国的精忠情怀。系统考察明代 木氏土司碑刻表述,可以在深刻审视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国家意识的基础上,深入探讨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史逻辑。
  • 方天建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5(41):0-0  共有 120 人次浏览
  • 从弘曕诗歌看清中期宗室诗的风貌
  • [摘要]弘曕先后刻行过《鸣盛集》等三种具有“盛代和鸣”特色的别集,令门客抄刻过 彰显“盛世雅韵”气象的《雪窗杂咏》。弘曕之诗兼具“兴寄高远”与“歌词跌宕”之美,展现了“正音 鸣盛”的自觉追求。作为乾隆朝前期“朱邸诗群”的核心人物,弘曕圆满地回应了博尔都自康熙朝 中期以来所提出的“歌咏盛世”的宗室诗歌命题,具有重要的宗室诗史认知价值。乾隆二十八年 (1763)弘曕刻行《鸣盛集》并于同年五月被降爵,可视为一条分界线,将乾隆元年(1736)至乾隆 二十八年(1763)作为清中期宗室诗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—— —“鸣盛期”独立划分出来。
  • 黄 铮 黄 斌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5(41):0-0  共有 111 人次浏览
  • 少数民族文艺如何被“发现” ——茅盾新疆之行与现代西北文艺的边缘...
  • [摘要]1939 年,茅盾受邀赴新疆学院任教。此行除了有文化传播的意义,也具有“发 现”少数民族文艺的意义。以此行作为切入点,可看到少数民族文艺在成为特定学科概念以前 的复杂性和特殊性,亦可看到其进入主流文学视野、被认识和接纳的过程。同时,对文学史书写 中的中心/边缘关系问题有所启发。
  • 李珍妮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171 人次浏览
  • 戏以载道:田汉《文成公主》创作过程 及其在汉藏民众中的反响
  • [摘要]1959 年 3 月,中国戏剧界迎来了一个文成公主和亲题材的历史剧创作热潮, 这不仅成为彼时戏剧界一道独特的风景,也成为西藏民主改革时期强调汉藏友好关系的重要 叙事。田汉《文成公主》的创作过程及其在汉藏民众中引发的反响,一方面生动呈现了西藏民主 改革时期汉藏戏剧人共同致力于汉藏民族团结的努力,另一方面也充分揭示了汉藏共享的历 史记忆在维护和促进汉藏友好关系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。
  • 益西旦增(藏族)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111 人次浏览
  • 论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的话语范式
  • [摘要]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以显性或隐性多语杂糅的话语陈述形式,体现各民 族作家陈述多民族文学话语的多元化。小说正副文本生产出各族民众血脉相连、文化互融的话 语空间,建构了独特的多民族文学话语范式。多元一体的话语生产机制对多民族文学话语范式 的形成起主要作用,书写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新篇章。不同于国内学者对单一 作家创作的多民族文学话语研究,也不同于对多民族文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宏观论述,文章着力 于对新时代新疆多民族汉语小说文学话语生产展开探究,旨在推动国内学术界关注其小说创作 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进一步丰富研究视角,以期为多民族文学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参考路径。
  • 周秀英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117 人次浏览
  • 重塑地方感:作为象征的昭君文化节和藏山大王庙会
  • [摘要]村落民俗文化再生产的关键是重塑地方感,具体表现为民俗文化传统的历时 感弱化和标识感强化,即弱化历时进程的逻辑线索,增进可辨识的文化记忆点。晋北 Q 村村名 变更、传说景观营造以及昭君文化节和藏山大王庙会等相关民俗活动,是对村落“和”文化与 “义”文化的具体表述,蕴含了重塑地方感的叙事逻辑。这折射了村落民俗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国 家话语、旅游经济与民间诉求之间的博弈和平衡,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。
  • 高忠严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120 人次浏览
  • 适度·和谐·多样统一 ——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《空山》
  • [摘要]阿来的《空山》系列小说以敏感的生态意识和悲悯情怀讲述了中国川西北嘉 绒藏族生活地区的故事,描写并反思了处于时代巨变中的“机村”人无所适从的生活情状和迷 茫困惑的心灵生活,追寻逐渐失落的藏族生态文化,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 地位。在机村传说中,原始的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、自给自足的村落,在进入特定时期的“新的世 道”后,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,起因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以及人们各种行为的失度、失范、 失序。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、协同共生, 而适度、和谐、多样统一的行为基准,以及关爱自然、敬畏生命的目标追求,无疑是建设生态文 明社会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之一。
  • 丹珍草(藏族)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95 人次浏览
  • 人类学实践对叶广芩文学叙事的渗透
  • [摘要]当下有关叶广芩小说美学的研究,大都忽略了其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人类学专 业训练和在陕西周至老县城村的田野实践经历,相关专业思维在小说写作中激发出的叙事新 质因此被遮蔽。对此进行梳理和辨析,有助于认识现有研究的解释力边界,重新指认和厘清那 些被遮蔽的美学特质及其生成机制。
  • 李 玫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87 人次浏览
  • 新西兰华裔小说《大地转银》中的边缘群体叙事
  • [摘要]艾莉森·黄的《大地转银》是受到新西兰主流话语认可的第一部华裔小说。通 过讲述华人果蔬店员工与白人寡妇之间的爱情故事,《大地转银》对 20 世纪初新西兰社会中的 华人移民、白人女性等边缘群体的历史进行了重构。在艾莉森·黄的笔下,华工黄忠勇浪漫多 情,感时忧国,这一立体的边缘人形象颠覆了主流历史叙事对华人形象的刻板塑造。白人寡妇 凯瑟琳则不甘在父权制社会中丧失女性话语权,她勇于打破白人至上的种族观念束缚。艾莉 森·黄把边缘群体置于小说叙事的中心,以边缘叙事反击主流话语对边缘群体的压迫,这为思 考多元文化时代新西兰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定启示。
  • 刘略昌 任清清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87 人次浏览
  • “传统内”的转换和表征 ——林兰民间童话辑录的语言现代化重释
  • [摘要]语言是表征民族性的重要载体,民间童话的辑录参与了儿童文学的现代发生 和母语现代化的重构。为承续中国新文学开创的现代传统,北新书局推出了一系列林兰民间童 话集,其出版接榫了语言和思想的双向发力机制,助力了儿童文学民族化和现代性双重品格的 生成。林兰童话从民间获取资源,经历了“儿童化”与“文学化”的语言转换过程。民间传统和文 人传统流变衍生了由“述”向“作”的转换,林兰以女性讲述的方式创见性地“发明”了民间童话 辑录的语言传统。林兰辑录民间童话是一种知识生成活动,为儿童阅读提供了新的语言资源, 也重新确定了儿童的位置,深度介入了中国儿童文学现代化的进程。其中,语言转换的标尺和 伦理,思想和语言的错位及张力,都是值得深入反思的重要视点。
  • 吴翔宇 孙天娇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90 人次浏览
  • “斗牛才罢启歌场” ——侗族斗牛民俗中的声音景观
  • [摘要]侗族口头艺术与斗牛活动互嵌交融,形成了“斗牛才罢启歌场”的声音景观。 作为“地方性知识”或“小传统”的唱歌—斗牛互嵌式民俗活动,超越了地域与民族,显示出生动 而丰富的文化活力。对照田野观察的仪式场景、民众的口述记忆以及文献记录,追溯唱歌—斗 牛互嵌式声音景观的历史渊源,声音景观生成的社会机制得以凸显。声音景观在具体的仪式场 景和民俗事件中体现出“以表演为中心”的特征,并呈现出“表演的新生性”与“创造性活力”。
  • 杜 安 史若楠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98 人次浏览
  • 从格林兄弟的《忧伤圣女》看中国北方民族 “无手少女”型故事的流传...
  • [摘要]格林兄弟的《儿童与家庭童话集》第一版中收录了一则故事《忧伤圣女》,它属 于在亚欧大陆广为流传的 AT706 型故事“无手少女”的亚型“胡子圣女”。从长出胡须、断手到 阉割,圣维尔吉福蒂传说中的性征残缺母题是对女主人公的重要考验,《忧伤圣女》中的金鞋母 题则促使圣徒传说向民间故事转化。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拥有大量 AT706 型故事异文,以金 鞋和断手为中心的母题群同样分布广泛、变化丰富,与欧洲 AT706 型故事及其亚型有一定差 异。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 AT706 型故事极有可能在中古时期已有独立的传播路径。
  • 卞梦薇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123 人次浏览
  • 丕变与重构: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演进
  • [摘要]改革开放以降,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发生了诸多重构性变革,在从新时期 到新时代的语境更迭中,无论是学术重启时所呈现的多元图景,还是“文化热”思潮中所潜隐的 本位缺失,亦或是新时代学术气象的蓬勃兴盛,无不呼唤着我们在学术史的基本定位中形成对 既往学术理路的自反性思考与学理性归总。文章在时代环境与学术生态的互动脉络中,以改革 开放以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演进脉络作为基线,通过遴选若干代表性的学术议题探寻 其间的学理路径与得失所在,进而为当下学术研究与治学理路提供镜鉴,并从中发掘新的学术 生长点。
  • 刘艳超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100 人次浏览
  • 史笔文心:《魏书》对北魏赋史的建构
  • [摘要]作为纪传体史书,《魏书》在“以史存人”的同时,通过选录作家及作品,也起到 了“文以人传”的作用,保存了许多北魏时期的赋作文本和赋学文献,成为后世搜辑和研究北魏 赋的重要文献材料来源。《魏书》以全录其辞、截取片段、著录篇名的方式,采摭了 22 位赋家共 27 篇作品,并记载了部分赋作的存佚及流传情况,勾勒出北魏赋作的基本面貌。《魏书》着重选 录具有致用意义,具备叙事功用和史料价值,抒发个人真实情志的赋作;同时注重载录有关赋 作的批评话语,体现了北魏文人的赋学观及其发展演变状况,以“史”的意识,用史家笔法完成 了对北魏赋创作基本面貌的建构。
  • 杨晓斌 肖佳琳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97 人次浏览
  • 北朝和亲与北方女性文学
  • [摘要]北朝的和亲女性虽获得了一定的从政机会,却不得不为和亲作出了婚姻上的 牺牲。和亲文化下的女性文学创作,突出了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直率、刚强的性格特征,提升了女 性文学的价值。其一是以抒发世事沧桑突出女性吟咏的时代意义;其二是在爱情、婚姻吟咏中 突出对自身权益的争取;其三是在吟咏远嫁中认同多民族习俗,进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  • 胡大雷
  • 全文[ PDF 0.0 MB ] 2023.6(41):0-0  共有 96 人次浏览
 1  2  3  4  5